lanmu_02
 
 

不能包含特殊字符
从:
到:
格式:YYYY-MM-DD
例如:2002-07-07
 
 
编导计划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 2012-10-09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师大一附小与钱圩小学关于学习习惯的研讨会

                           (主持词)

投影  热烈欢迎各位老师!

          Welcome to our school!

               上海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

 

1.   投影    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1) 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

2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进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主持人:   

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而习惯则是日积月累的细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而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二期课改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进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在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同时,我们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我校是徐汇区二期课改实验校,几年的课改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使学生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学生全面素养不断提升,不仅要改进教师课堂教学的教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其中极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深思其中所强调的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对我们的教书”“育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认识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应该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由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由教师们经年累月进行大量的,细致的教育工作才能奏效。

2.      我校在教改实践中归纳出《上师大一附小十个好习惯》,引导学生按照这《十个好习惯》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

投影《上师大一附小十个好习惯》(详细条文)

1)  投影 《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主持人: 我们认为,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是培养学生各种好习惯之首。从德育层面来说,认真倾听是尊重别人的具体表现;从智育层面来说,只有认真倾听,才能记住所学知识进而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

下面,请马金萍老师介绍对培养起始年级学生认真倾听习惯的做法。

投影  《一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倾听的习惯》

马金萍发言(学生倾听老师上课镜头)

2)  投影 《养成发言声音响亮、态度大方的习惯》

主持人:“发言声音响亮、态度大方”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表征,这种学习习惯的形成对促进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请程淑萍老师介绍一下,她是如何培养学生大声发言的习惯的。

   投影 《一年级学生大声发言习惯的训练

            程淑萍发言

主持人: 难以持久集中注意力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之一。要求学生按时、静心、认真完成作业,及时订正作业,是贯穿于对学生整个小学学习阶段的习惯培养工作。

3投影《养成按时、静心、认真完成作业,及时订正的习惯》

请二年级语文教师徐柳娟从操作层面谈谈他们的做法。

投影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徐柳娟发言(二年级学生写字镜头)

主持人: 培养学生养成按时、静心、认真完成作业,及时订正作业的习惯,需要教师进行大量不同个案的指导,进行旷日持久的的工作。请包琪瑛老师就这些繁杂细碎工作,举例发言。

投影   《小学生良好作业习惯的培养》       

包琪瑛发言

主持人: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校重要的办学理念之一。我们学校有这样一句话“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给学生真正的“点金术””。

4 投影   给学生真正的“点金术”》

发言。投影  1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投影《上师大一附小十个好习惯》(详细条文)

3 主持人:    有研究表明,一个良好习惯的确立至少需要90天坚持去做才有可能形成。小学生可塑性强,良好习惯的形成并非难事,但要使学生持之以恒并固化良好习惯,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细致的教育工作才能奏效。

几年来,我校《十个好习惯》的推进工作不仅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而且促进校风建设,学生的全面素质大步提高,受到学生家长,高一级学校及社会的好评。

以上我们就培养学生十个好习惯中的三个习惯培养,重点谈谈我们的做法。权作抛砖引玉,相信钱圩小学也有许多好的做法,希望不吝赐教,共同提高。

     投影         谢谢!

                                      上海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

                                                          20114. 26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38号

区招生.jpg
学校招生.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