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孙飘流记》 作者:[英]笛福 类型:小说 背景搜索 本书成书于1719年左右,是18世纪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约1660—1731)受一个名叫塞尔柯克的苏格兰水手的海上历险经历启发而写成的。书中主人公鲁滨孙在流落荒岛以后所体现出来的进取精神以及挑战自然的信心与勇气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推崇,而笛福也因本书的成功而被喻为“英国小说之父”。 迪夫本人的生活经历相当丰富,年轻时在多种行业中谋过职,混迹于复杂的英国政坛,甚至为政客们充当秘密情报员。年近花甲时,他提笔创作《鲁滨孙飘流记》,获得极大的成功,并因此奠定英国小说鼻祖的地位。《鲁滨孙飘流记》是笛福文学作品中最有影响的一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到20世纪初,已出版译本或模仿本至少达700种之多。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徐霞村翻译的《鲁滨孙飘流记》是较好的译本。 内容精要 鲁滨孙出身平民,但自幼就立下了遨游四海的装置。 鲁滨孙的首次冒险生涯开始于1651年。他发现与非洲的易货贸易有利可图,便数度前往非洲,最后一次却不幸遇上了海盗,他本人也成了奴隶。不久,他瞅准机会些小黑奴佐立逃走,被一首开往巴西的船救起。到了巴西后,他卖掉佐立和小艇,买了一个庄园,过上了舒适的生活。但是生性喜爱冒险的他,又想去非洲贩卖黑人,结果船在南美洲附近触礁沉没,他侥幸逃生,从此孤独生活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岛上,一住就是28年。 为了生存,鲁滨孙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他造出一个木排,用于抢运沉船上有用的东西,支起帐篷,使自已有一个暂时的避难所。勘察了小岛的地形以后,他把“家”安在山坡下的一个小山洞里,在洞口设置了机关以防备野兽。他还捕食野山羊并把它们饲养起来。一次,他偶然收集到从船上带下来的水稻和大麦的种子,在第二年将它们大面积种植起来。岛上物产丰富,还有源源小断的淡水,要活下来基本没有什么问题。海岛的另一头有片果林,他存那里建起了自己的“别墅”——一间茅草屋。 |
生存基本有了保障以后,鲁滨孙开始涉足农牧业,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他把第二年打下的稻谷和大麦碾成粉,然后用自已烧制的瓦罐来烤面包,他围了木栅栏.将捕来的野山羊集中饲养,这样就有了羊肉、羊奶和用羊皮缝制的衣物。到第六个年头,他造了一只独木船,又挖了一条运河通往半英里外的小河。 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一天,一群野蛮人来到鲁滨孙经营的小岛。他们竟然载歌载舞地吃人,鲁滨孙很担心自己电会遭到同样的命运。于是,他为“家”重新设置了更复杂的机关。这样他在岛上安全度过了23年。后来,岛上又来了一群食人族。鲁滨孙救出了一个俘虏,因为当天是星期五,他就给这个俘虏起名为“星期五”,从此,“星期五”成了他的忠实仆人和朋友。“星期五”很快学会了英语。他告诉鲁滨孙,不久前有白人流落到他所居住的那个岛。鲁滨孙就和“星期五”造了一只独木舟准备去救援他们。就在这个时候,又有一群野蛮人带着很多俘虏来到鲁滨孙的岛上,他们从俘虏中救出了一名白人和“星期五”的父亲。 因为人员增加,鲁滨孙扩大了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并派那位白人和“星期五”的父亲去解救其余的白人。这样他们就可以造一条大船回巴西。 “星期五”的父亲和那个白人走后,鲁滨孙和“旱期五”帮助一艘英国商船的船长和大副击溃暴徒,夺回了商船。之后,鲁滨孙把岛上的一切都传授给了那些被他们俘虏的暴徒,规定他们把岛打理好。于是,没等“星期五”的父亲回来,他们就搭乘这艘商船回国了。 在海外游荡了35年以后,鲁滨孙带着“星期五”回到了已物是人非的家乡:父母去世已久,家中只剩下两个妹妹和两个侄子。巴西的种植园为鲁滨孙带来了大笔财富,他娶妻生子,过了几年平静的日子。妻子去世以后,他再次出海。当鲁滨孙经过曾经经营了28年的小岛时,看见岛上已经居住了许多欧洲人,欣欣向荣的景象让他感到非常欣慰。 在驶往巴西的途中,鲁滨孙的船只遭到了野蛮人的偷袭,“星期五”在混战中死去。脱险后,鲁滨孙经巴西、好望角来到中国,被船上叛变的水手扔下,最后随一只商队辗转回到英国。一段时间以后,热衷于冒险的他又开始准备下一次也许没有归期的远行。 知名篇章 以下描写鲁滨孙挖独木舟的一段,是笛福精致的写实笔法的典型篇章。这一段用看似琐屑的细节刻画鲁滨孙发挥想像、克服种种困难造船的经过,让人感觉真实可信。 于是我就像一个没有头脑的傻瓜一样进行起造船的工作。我对于这个计划非常满意,再也不去研究一下它是否可以实行。其实我并不是没想到过下水的困难,不过我对于自己的怀疑总是用这种愚蠢的答案挡回去:“让我先把它做成了再说;做成之后,我敢保一定可以想出个什么办法来解决它。” 这是一个最荒谬的办法;但是我心里已经着了迷,便不顾一切地去进行工作。我砍倒了一棵杉树:我相信连所罗门造耶路撒冷的圣殿时也没有用过这样大的木料。在靠近树根,它的直径是五呎一吋,在二十二口尺的末端,它的直径是四呎十一吋,然舌慢慢细下去,分成一些枝子。我费了无数的劳力,才把这棵树砍倒,我花了二十二天的工夫去砍它的根部。又花了十四天的工夫,使用了大小斧子和一言难尽的劳力,才把它的树枝和它那四面张开的巨大树顶砍了下来?然后,我又花了一兮月的工夫把它刮得略具规模,成为船底的形状,使它可以船底朝下浮在水里。又花了将近三个月的工夫把它的内部挖空,把它做得完全像一只小船。我做这一步的时候,并不用火去烧,只用槌子和凿子把它一点一点地凿空,一直把它造成一个很体面的独木舟,其大可以容纳二十六个人,因此可以把我和昕有的东西装进去。 我完成这个工程之后,对它非常满意…… (选自《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妙语短篇 世界上一切好东西对于我们,除了拿来使用之外,没有别的好处。 一个人只是呆呆地坐着,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这个绝对的真理,使我重新振作起来。 一个人在明白事理以后,就会觉得,被上帝从罪恶中救出来,比被上帝从患难中救出来,幸福更大。 阅读指导 读罢《鲁滨孙飘流记》,读者最明显的感觉就是真实具体、亲切自然,巨大的吸引力让人不忍释手。这主要是因为笛福采用了“我”来叙述和回忆,给读者讲故事,并且经常取证于鲁滨孙的日记,将人物细微的思想活动刻画得纤毫毕见。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字句也是使小说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笛福把年轻时在报社工作时练就的写实文风成功地引入这部小说,因此,作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鲁滨孙飘流记》的显著特点就是对事物一五一十地描摹。面对准确、细致的特征描写和形象刻画,读者很难分辨其中的真假。 《鲁滨孙飘流记》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主人公惊险、新奇、真实的个人经历,但是其深 层的吸引力却是普遍存在的人类的孤独感在读者心中产生的共鸣。其实每个身处闹市的人又何尝没有孤独的感受,而流落荒岛的鲁滨孙正是我们每个人的知音,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让每个人都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读者又有什么理由不喜爱这本书呢? 18世纪初期,资本主义正处在自由竞争的上升阶段,正因为有这样的时代背景,才孕育出了“鲁滨孙”这个前无古人的资产阶级正面形象,它具有相当典型的代表性: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白手起家地开创自己的事业。这些都让人们,特别是满脑子充满希望和梦想的青年人,不由自主地喜爱上他。 《鲁滨孙飘流记》引起许多作家竞相模仿,同时代的英国作家斯威夫特著名的《格列佛游记》就受了它的影响。卢梭在《爱弥儿》中曾将它作为爱弥儿15岁时的必渎书。此书不仅深受青少年的喜爱,许多思想家也常常从中汲取养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曾 多次引用鲁滨孙的故事来分析资产阶级的本性。《鲁滨孙飘流记》的确是一部雅俗共赏的文学名著。 阅读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