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期课改工作开展以来,评价机制的改革一直是争议颇多的焦点,我校在开展课改工作的过程中认识到评价机制的改革是关系到二期课改工作成败的关键之一。积极探究和实施评价机制改革的方法和途径是我校教育改革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为此,我校在评价机制的理念确立及具体实施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 确立正确的评价理念。
1.评价的目的。
课程评价的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本着“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这一课改目标,倡导发展性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评价的内容。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个体发展具有不均衡性,这不仅体现在不同学科学习发展的不均衡性,而且体现在同一学科中不同维度发展的不均衡性。为了避免仅用单纯的知识积累程度作为内容标准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因此强调多维评价是评价内容改革的重要工作。
例如:在对学生美术学科学习的评价内容有:“表现与应用” 我们关注结果(作品表现),“欣赏与评议”学生学会欣赏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这也是美术教育的一大趋势,有些学生由于他的此种能力获得老师的赏识,因而激发了其作品的表现。
又如:在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内容有;“计算、图形、应用”等技能和能力的评价,使评价更客观全面,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应的内容学习和改进学习方法。
再如: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评价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培养的评价。如低年级学生的书写习惯的评价,订正作业习惯的评价等。
3.评价标准
对于每个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评价,其功能作为选拔性评价应该有其实际意义,但以二期课改的课改目标之一:“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来衡量,这种做法显然不完善。在评价标准上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关注学生的个性倾向差异,而且关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发展可能性,对学生的成长具有良性的促进作用。
例如:对后进学生的日常作业评价不以优秀学生的标准评判,而是以学生在作业中显示的长处和纵向比较的进步为着眼点进行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发展。
在课堂中对学生发言的评价,注意保护学生的求异思维,提倡具有个性的发言,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评价形式
尽管等级制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百分制评价的弊病,但作为一种定量分析的工具,它有其局限性。因此质性分析与量性分析相结合是较为妥当的办法。体现在评价形式上,可以是对学生的等级评价(量性评价)结合评语评价(质性评价)。可以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口头表扬,也可以是作业上的书面评价。
5.评价主体
与过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评价不同,现在强调多元化主体评价,即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是主体,所以对于学生的发言或作业大多采用自评,互评及师评等形式。学生参与评价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是必需的,它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使学生了解了评价的标准,了解了自己发展的方向和状况,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一种学习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更多的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加以鼓励性评价。
在《学生成长记录册》中家长往往会对学生的成长情况作介绍,并作一定的评价,教师应与家长及时沟通。
6.评价过程
在评价过程上强调评价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记录、评价学生在各科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态度、习惯、基本知识的掌握等许多方面的表现情况,期中期末时,将日常评价与考查相结合,将评价结果呈现在《记录册》上,其中有等级评价,也有质性描述,以便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注重不定期的评价,如即时评价学生作业,课堂表现情况等。这样,将定期评价和不定期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使我们能够对学生某个阶段的学习状况有清晰全面的把握。对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改进自己的学习,是非常重要且大有益处的。
7.评价心理
在评价心理上强调评价促进学生自信、自尊和自主参与意识的增强等。
由于环境、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认知能力、性格特征、学习习惯都是千差万别的,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正视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以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存在着干差万别的学生,将会使部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严重受挫。因此,我们的评价应承认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施分层评价,让所有学生都能体会成功。
二. 具体实施
1. 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始终贯穿于整堂课内,不仅注重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研究,而且更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表现的评价。我们常采用鼓励性评价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尊重学生富于个性的学习表现,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开展评价时要讲求实效性,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即要有明确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自评、互评、小组评价等)。
2. 课外评价
教师在课外适当时间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对学生进行辅导和评价,不仅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有促进作用,尤其对后进学生有巨大的鼓励作用。教师在学生的作业上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作适当的评价,不仅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促使家长共同参与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
3.《学生成长记录册》评价
使用《学生成长记录册》,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几个要求:认知水平评价与能力发展、习惯培养评价相结合,日常评价与阶段考查相结合,质性描述与量性分析相结合,诊断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家长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学校定期发放《学生成长记录册》,以便及时反馈学生情况,及时发挥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思考和建议
学校开展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工作已近一年,其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已逐渐彰显。《学生成长记录册》的使用,为开展学生发展性评价提供一个工作平台,具有很大使用价值。但在试行过程中,我们发现,要完全按该记录册的要求进行评价工作的记录,势必使教师投入巨大的精力,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
以语文教师兼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并兼班主任为例,对每个学生一学期需填写语文学科学习情况共30项,质性描述一段话(约3至4句话)。组织学生互评共四项内容评价。填写品德与社会学科学习情况共15项,质性描述一段话(约3至4句话)。组织学生互评共四项内容评价。填写思想品德与行为素养评价共10项,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共20项内容评价,质性描述一段话(约3至4句话)。限定拓展性活动评价表约15到30项记载及评价,质性描述一段话(约3至4句话)。学期总结性评价一段话(约4至8句话)。不仅记录工作量大,不同学科及活动记录的重复及混淆情况较易出现。
以自然学科教师为例,对每个学生一学期需填写自然学科学习情况共20项,组织学生互评共四项内容评价。质性描述一段话(约3至4句话)。一般自然学科教师任教8到9个班,约350个学生。不仅记录工作量大,而且,因为学生过多,除对部分突出的优秀学生及后进学生容易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外,对一般学生作有个性特点的评价较为困难。
建议在充分发挥《学生成长记录册》对学生发展性评价以促进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对各学科的评价项目及学科之间的整合作通盘考虑,以更为简洁和方便的方法进行评价记录,以利于教师在不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开展评价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