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背景
无数的革命志士和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社会的进步、人类的理想,世界的和平,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本次活动通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并结合《品德与社会》第八册第4单元《永恒的丰碑》中相关内容,以直观的呈现方式走近英烈,体会英烈情怀,感受英烈远大的抱负、崇高的使命、慷慨的气概、坚强的意志、伟大的人格,学习英烈精神。从而感恩思源,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二、活动主题
敬先贤,感恩思源。
三、活动地点
龙华烈士陵园(徐汇区龙华路2853号)
四、参加对象
上师大一附小四年级学生
五、活动内容
(一)准备阶段
1、老师先行参观龙华烈士陵园,了解、收集馆内介绍的革命烈士的事迹,根据所收集到的信息准备系列活动。
2、教师做好“备课”,比较详尽地了解相关的一些历史知识。(附件1)
(二)在校活动
1、整合第四单元五篇课文,梳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的四个历史阶段:北伐战争(1924-1927年)、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和全国解放战争(1945-1949年)阶段。重点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解放战争的大致史实和取得胜利的原因,江姐的故事,红岩精神在解放战争中的发扬。
2、各班利用品社课,组织学生观看、讨论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了解李白烈士的事迹。
3、手工课学做纸花。(白色或黄色均可,每人做3-4朵)
4、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对同学进行礼仪教育
烈士陵园庄严肃穆神圣,是革命英雄长眠的地方。革命烈士为了我们的今天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我们到烈士陵园举行祭扫活动要注意:
(1)穿着整洁(年级组统一校服),要佩戴鲜艳的红领巾(班主任提醒学生清洗、熨烫红领巾).
(2)活动中态度要庄严肃穆,不能在烈士陵园中嘻嘻哈哈,打打闹闹,高声谈笑。
(3)要怀着崇敬的心情认真观看了解烈士事迹,向烈士墓碑献花,要特别注意轻轻放花,不能随手扔。宣誓时声音响亮,跟着主持人整齐回答。
(4)注意文明,不能在陵园内乱吃零食,乱丢垃圾;不能在陵园内乱跑,不破坏青草绿地,不采摘花朵。
5、通过查找、交流等方式,学生能大致知晓: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这些词的含义。
(三)陵园活动
* 活动准备:花篮(陵园提供)、纸花、队旗1面、各班献花代表1人
1、组织全班学生参观龙华烈士陵园中的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了解先烈们的生平事迹与功绩。
(1)纪念馆中共分7个专题展厅,分别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4个展厅)、上海文化英烈专题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避免人多拥挤,影响观看效果,各班分散进入各专题展厅。
(2)在“上海文化英烈专题馆”,各班组织学生重点了解一位先烈的事迹并完成《任务单》(附件2)
注:1班冯铿 2班郁达夫 3班冼星海 4班瞿秋白 5班郑振铎 6班李公仆 7班聂耳
(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4”的展馆内有《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的原型——李白烈士的事迹,手稿等,组织学生仔细瞻仰烈士遗物,加深缅怀之情。
2、在长明火前祭拜先烈,敬献花篮(各班一名代表)
基本程序:由学生代表向烈士敬献花蓝。全场默哀三分钟。向先烈们鞠躬致敬!宣誓。
3、参观牢房
4、参观烈士墓区,敬献纸花。
5、草坪休息
(四)总结阶段
1、各班收齐《任务单》,年级组内交流。
2、集体交流活动的感受和收获。增加爱国主义热情,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做一个有理想、有作为的新时代少年!
附件1
龙华烈士陵园
1927年(民国16年)3月,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初为上海警备司令部)在龙华镇设立后,杀害和囚禁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土。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杀害的有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和优秀党员宣中华、汪寿华、孙炳文、余立亚、糜云浩、陈博云。1928年有陈延年、郭伯和、黄竞西、杨培生、赵世炎、顾治本、周颙、陈乔年、郑复他、罗亦农、李立一等,1929年有彭湃、杨殷、颜昌颐、邢士贞等。1931年2月7日夜,林育南等共产党员和“左联”五作家也在此被集体杀害。1950年4月,在当年淞沪警备司令部的刑场之一,今龙华路2501弄1号,经镇民提供的线索,挖掘出18具完整的遗骸和数具头骨、身骨及肢骨不全的遗.龙大道、罗石冰、欧阳立安、恽雨棠、李文(女)、伍仲文(女)、王青士、蔡博真、段楠(阿刚)、彭砚耕、费达夫、刘争、贺治平、汤士伦、汤士佺、李云卿。1981年,上海烈士陵园将二十四烈士殉难处辟为纪念地,占地4亩,同年树立“龙华革命烈士就义地”碑。碑两侧搭建画廊,陈列21位烈士图照和生平介绍。碑后有一株枯树,树干上弹痕累累。
1934年春,狱中革命志士为纪念死难烈士,写下:
龙华千古仰高风,
壮士身亡志未穷。
墙外桃花墙里血,
一般鲜艳一般红。
1983年12月,赵世炎夫人夏之栩致函中共中央,建议在龙华建造烈士陵园。中共中央领导人胡耀邦、邓小平批示:“在龙华搞个烈士陵园,似乎势在必行”,“建议规模与南京雨花台一样”。此后成立由上海市民政局、市园林局、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市规划局和中共上海市委党史征集办公室组成的龙华烈士陵园筹建领导小组。1985年2月,上海市决定在龙华建造一座规模宏伟的烈士陵园。4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复上海市园林设计院设计的方案。规划陵园包括龙华革命烈士就义地在内,面积365亩。
该园原为龙华公园,1985年改名,陵园大门上的字由邓小平同志题写。龙华是目前全国保留得比较完整的革命遗址之一,陵园门前,是一个大型广场,一座丈余高的红岩巨雕傲然矗立,它以浪漫的色彩烘托出主题纪念碑矗立在陵园主轴线上,其正面镌刻着江泽民题写的“丹心碧血为人民”7个大字。。广场上还有两两相对的八座花坛,四圆四方的花坛由整块花岗岩雕凿而成。
龙华烈士陵园建有纪念瞻仰区、烈士墓区、遗址区、烈士就义地、碑林区、青少年教育活动区、干部骨灰存放区和游憩区共8个功能区。烈士陵园的园名建筑、纪念碑、纪念馆由南至北形成整个陵园的主体。11座主题雕塑与纪念广场坐落于南北主轴线上,间以三层绿化平台、三组中心广场,错落有致。
纪念馆分8个展厅,以1000余件文物和大量照片、图片,展示自鸦片战争以来,为“独立、民主、解放、建设”而战斗和牺牲在上海的200多位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
纪念馆广场的一片斜坡绿地非常令人注目。站在纪念馆西眺,是扇形排开的烈士墓区,它由烈士墓、无名烈士墓和纪念堂组成,共安葬安放烈士1600余名。墓地改变了传统的坟堆竖碑形式,建成了明月状的烈士墓地。墓地围绕着酷似红日状的烈士纪念堂,象征着革命烈士与日月同辉。烈士纪念堂安放着500余位烈士的骨灰,堂内设有一幅题为“碧血”的大型瓷版画,是先烈崇高精神的生动写照。陵园内有全国著名雕塑家塑造的10座大型纪念雕塑
陵园还建有集当代书法大成的龙华烈士诗词碑林为申城第一碑林,占地面积约20多亩,分南北两排,各54米长,遥相呼应。
龙华烈士陵园内大树成荫,同时又是观赏桃花的好去处,形成了“春日桃花满园,秋日红叶遍地,四季松柏常青”的绿化胜地。陵园内外桃花千树,枫叶清红,10余雕塑矗立其间,讴歌先烈的崇高精神,也激励人们更好地为中华振兴和上海发展而奋斗。陵园四季林木苍翠,入春桃花盛开,从农历三月初一到三月十五的半个月里去龙华瞻仰烈士,观桃花,敬香登塔逛庙会已成为上海人的习俗。
淞沪警备司令部
1927年3月,白崇禧率国民革命军东路军攻打上海。21日占领龙华,接收督办公署。3月29日,督办公署撤销。同时,在原址成立上海警备司令部,杨虎任司令。旋撤销。9月,成立淞沪卫戍司令部,白崇禧自兼司令。次年春,白率部西征,改由三十七师师长熊式辉代理司令职。同年4月,改称淞沪警备司令部,由三十二军军长钱大钧兼任司令。9月,钱他调,由第五师师长熊式辉兼任。1932年1月,熊他调,由第十九路军师长戴戟接任。不久,“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鼐、蔡廷锴和戴戟等在此筹拟作战计划。1933年8月,戴戟等为纪念牺牲于此役中的抗日将士,改大礼厅为“—•二八”纪念堂,并建纪念园、纪念亭,今为龙华公园一部分。同年10月,戴辞职,司令职由上海市长吴铁城兼任。1936年春,吴辞兼职,3月,由上海市保安处处长杨虎接任。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淞沪警备司令部人员随军西撒。11月司令部撤销。
淞沪警备司令部内有重兵驻防,没有军需处、总务处、军法处、审讯处、副官处等机构。其建筑形制为:面龙华路是何丰林于1920年所建大门,门两侧书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正对大门高约8米、宽约15米的照壁,上书《中国国民党党歌》(蓝底白字)。距门两侧各约50米处,跨龙华路分建木牌楼各一,北书“世界大同”,南书“天下为公”。入大门,右侧为一座高约10米嘹望塔。过嘹望塔,路两侧各有一排平房,为驻军营房。南距嘹望塔约40米处、东距龙华路约30米处为龙华看守所(又称龙华监狱)。
看守所原为松沪护军使署军法课陆军监狱拘留所,建于1916年2月,周匝高墙,墙内有内墙,看守所分隔成东西两部分。西部有营房(约驻一个排兵)、外门卫室、探监处(又称探望室)、看守所厨房和犯人厨房等;东部有内门卫室、犯人就诊室、办公室和3栋男牢房,呈“川”字形布局,由南往北排列1至3弄(或说男牢4栋,以“天”、“地”、“玄”、“黄”为代号)。每排牢房西端均有一铁门,入铁门是走廊。两侧各有5间囚室,走廊尽头设一简厕。每室通常关押15人(设双层铺)。整栋牢房东西两面呈白形,四壁无窗,室内终年不见阳光,仅有气窗采光透气。西南为女牢,3间。看守所内其他建筑为平房,都贴墙而建。出看守所大门,折西有一条便道通审讯处和法庭(均在司令部内),折西北另一便道通刑场。司令部办公所距大门约200米处房屋,为松沪护军使杨善德于1916年2月所建,坐北朝南,东、西、北筑有围墙,南建平房,平房内设副官室、军需仓库、医务室、号兵室和宿舍,东、西依围墙建有卫兵宿舍和热水间。中间是司令部主要办公用房,前后二楼为四合院式正方形两层楼房。前楼底层设传令室、总务处、会客室、副官处、军需处和宿舍。二楼为军法处、档案室和机要室,法庭在二楼北层,上、下两层各有天桥和甬道与后楼相通。后楼是二层楼房,底层中为会客室,东为司令室和休息室,西为参谋长室,二楼是娱乐室和秘书宿舍。此楼东、西两侧又各建有3间平房,东侧为卫兵、勤务兵宿舍,西侧是赃务室。审讯处在前后两楼之间偏东3间平房内。司令部除正门外,东南、西北和西南各开一边门,出东南边门向东可至看守所,向东北过小桥可至刑场,出西北边门向西可至“—•二八”纪念堂、纪念园。上述建筑大部毁于抗日战争中,淞沪警备司令部原址在今龙华路2577号,遗迹尚存面龙华路作司令部电话队用房的平房。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6年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高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威胁到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1927年3月,帝国主义直接出兵镇压,制造了南京事件。与此同时,蒋介石为了实现其反革命野心,积极寻找靠山,加紧同帝国主义、封建买办阶级勾结,密谋举行反革命政变。4月上旬,蒋介石和汪精卫、白崇禧等人举行一系列的秘密反共会议。接着,蒋介石纠集流氓、地痞组织“中华共进会”和“上海工界联合总会”,以反对上海总工会。他又指使吴稚晖、钮永健、白崇禧、陈果夫等组织“上海临时政治委员会”,篡夺上海人民的政权。他施展两面派的手法,一面以总司令部的名义发布文告,限制工会和工人纠察队的活动;另一面假惺惺地给工人纠察队送去亲自题写的“共同奋斗”的锦旗,来麻痹工人的警惕性。在这紧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既不同蒋介石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也不作应付突然事变的充分准备,而是一味妥协退让。蒋介石利用了陈独秀的投降主义,在无产阶级毫无戒备的情况下,突然发动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凌晨,早就作好准备的大批青红帮武装流氓从租界冲出,向分驻上海总工会等处的工人纠察队发动突然袭击。当工人群众奋起抵抗时,国民党第26军周凤岐部随即借口“工人内讧”,强行将工人纠察队缴械,解除了上海2700名工人纠察队的全部武装。纠察队员仓促应变,死伤300余人。驻在上海的帝国主义军队也纷纷出动,帮助蒋介石屠杀革命群众。4月13日,上海工人举行总罢工,并有10万余工人、学生和市民集会抗议。会后,到宝山路周凤岐部请愿,提出发还工人纠察队枪械、释放被捕工人、严惩祸首、肃清流氓等要求。当请愿队伍行至闸北宝山路时,突然遭到蒋介石军队的武装袭击,100多人牺牲,伤者不计其数。接着,蒋介石下令解散上海总工会,查封革命组织,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者。江浙区委领导人陈延年、赵世炎、汪寿华等在此次政变中英勇牺牲。4月15日,广州的反动派解除了黄埔军校和省港罢工委员会的武装,封闭革命组织。随后,蒋介石的爪牙在南京、无锡、宁波、杭州、福州、厦门、汕头等地以“清党”为名,大规模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共产党员萧楚女、熊雄等人相继被杀。东南各省陷入反革命白色恐怖之中。与此同时,4月6日北方的奉系军阀张作霖指使反动军警采取突然行动,包围苏联驻华大使馆,逮捕李大钊等我党北方区委领导人和国民党左派、苏联使馆人员以及居民等80余人。4月28日,李大钊等20人英勇就义。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和江浙财阀的支持下,在南京建立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反革命政权──南京国民政府。在革命的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4月27日在武昌召开了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但这次大会,没能清醒地判断当时的局势,提供坚强有力的领导,却徒然丧失时机,坐视整个局势继续恶化,因此没有能够担负起在紧急关头挽救革命的任务。
“四一二”政变,使中国大革命受到严重的摧残,标志着大革命的部分失败,是大革命从胜利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旧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79年,即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分为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中国人民反抗斗争两个时期。
该时期主要事件: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发动的,主要思想是三民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主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经历了北伐战争(1924-1927年)、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和全国解放战争(1945-1949年)四个历史阶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赢得了抗战胜利。但1945年,国民党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最终于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政府。
*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 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经典论述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并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