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mu_02
 
 

不能包含特殊字符
从:
到:
格式:YYYY-MM-DD
例如:2002-07-07
 
 
开发校本探究型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作者(来源):朱咏梅    发布时间: 2009-12-20

      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着眼于师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以功能维度为主的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其中研究型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内容的准备和实践前提。为了真正塑造二十一世纪所需的人才,去年我校开发了校本探究型课程——“汽车文化”探究课,力求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发展性学力上有所突破。
一、从我校开发的课程内容上看教师的创新精神
      教学内容创新是课程改革实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学校课程和教学体系的核心部分。我校开发“汽车文化”这一探究型课程是因为我校是科技特色传统学校,车模制作是其中最为出色的项目。学校曾多次在全国、上海市、徐汇区等各级、各类的“赛车”比赛中荣获殊荣。再加上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的日益普及,汽车正不断地进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关心汽车,热爱汽车,走近汽车,拥有汽车,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我校的生源较好,部分学生的家庭已拥有私人汽车,学生中喜爱汽车,叫得出各类汽车品牌名称的,不在少数。学生对汽车越来越感兴趣,渴望打开汽车知识的宝库,领略汽车文化的内涵。学生的喜好是校本课程开发原动力,学生个性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追求。因此,“汽车文化”——校本探究型课程诞生了。
      “汽车文化”——这一校本探究型课程的开发可以说我校教师创新精神的重要体现。我们期望这一课程的推出能使学生在汽车文化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人类在改善行走方式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勇气,更能学到丰富的科技知识,了解人类璀璨的文化,从而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考、大胆想象、勇于创造的热情。
二、从校本探究型课程的目标上看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校本探究型课程的开发上我们提出了“选择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内容,与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同步,使‘汽车文化’的探究活动,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我们认为,课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相比,无论从应用性,还是从时代性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在教学过程和日常生活中,如果不及时渗透与社会生活、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课外知识,就无法活化书本上陈旧、呆板、孤立、相互割裂的知识,就谈不上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应用,也就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制定了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以学生生活为本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注意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生活化;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人文性和系统性;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创造性;教学内容的乐教性和实践性等。我们赋予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开发的权力,调动教师创新教学内容的积极性、主动性。以下是我校开发的课程序列:

                                            

校本探究型课程“汽车文化”的课程安排序列

年级

探究内容

培 养 目 标

名车车标的引入,交通标志的认识、交通安全的宣传

1、以喜闻乐见的社会生活实践为基础,激发学生对(与汽车文化有关的)交通知识的强烈好奇心;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感,帮助其养成爱观察、爱动脑的习惯;

3、知道收集信息的基本方法;

4、通过游戏、活动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在学中长智并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同学间合作的快乐。

名车车标的含义,交通标志的归类、交通规则的理解

了解F1(车队、车手、比赛规则等),了解交通指挥手势的含义。

了解汽车的历史,对品牌车的调查,知道绿色汽车的标志。

1、养成开放性和多维性的思维习惯,学会提问;

2、通过观察、分析、调查、收集等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

3、体会同学间合作的必要性;

4、培养创新精神和自我的实践能力;

5、培养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初步能力。

汽车与人类生活,汽车与环境的关系等汽车文化的综合性了解。

三、从具体的教学案例,看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1、知识要转化为学生的创新素养,教师的主导作用除了制定学习任务,设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外,更重要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师生共同总结思维方式、方法和模式。
      案例一:“汽车与环境”             教学对象:五年级学生
这堂课主要讲汽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除了学生说的给我们带来方便以外,其实汽车也同样给我们带来了不少麻烦。
教师自拍了一些交通事故、马路上车辆拥堵等混乱场面的照片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汽车的“弊”,紧接下来让学生私人小组合作思考:就我校所处的桂林西街这条马路车辆拥堵状况作出合理化建议(教师提示也可以通过画画来表示)。
很明显这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化为创新的素养,分明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探究型课程的教学环节分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两部分。一些教学内容必须由学生走出校外去调查了解,从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案例二:“品牌车的调查”             教学对象:四年级学生
      调查小组由学生自由组合,调查地点有的在大马路的十字路口,有的在某一繁华地带的停车场,共同了解一小时内看到的汽车品牌孰多孰少,从而分析出哪一品牌车受欢迎,并且通过采访、上网查询等方法了解这一品牌车受欢迎的原因。
从以上两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自学、自悟、合作交流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方式。
      第一, 学习知识、收集信息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第二,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索并得出结论。
      第三,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科学地论证和说明自己的结论。
      第四, 结论的产生来自于学生,是师生多方面论证形成的共识。
      第五,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
      第六, 科学发挥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以上是我校在“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过程中的一点做法和体会,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不断探究,不断创新,我校以“汽车文化”为主题的校本探究型课程实施在我校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