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学年第二学期《品德与社会》教研组工作小结
(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 上师大一附小 2009.6
在这充满希望、充满机遇、充满挑战的一学期,面临教育改革的热潮,我校每一位品社教师都切实转变观念,积极投身到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体系。
本学期我们全面学习、逐步贯彻、认真落实《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们教研组本学期努力做好以下的工作:
1、本学期采用多种学习方式阅读了《走进新课程》、《新课程解读》、《两纲》及其相关论文论著。采用自学和备课组集体学习相结合,定时学和随机学。教师只有坚持以《课程标准》为指南,根据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特点,才能紧紧抓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引导和培养他们。
2、改革备课,减负增效。本学期,一至五年级老师都有了相关参考的教案,因此,我们为了改革备课,减负增效,请各位教师在教案上直接修改,同时希望教师在备课和上课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活动、合作学习、探究方式,以教学方式的改革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坚持每月开展一次品社大组教研活动,组织好每月一次的年级组备课活动,及时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本学期在区教研员和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我们大组开展了几次实践课、公开课活动。四年级毛英玉老师的《百善孝为先》和二年级潘芝莲老师的《小手洗干净》,两位老师在课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尤其是潘老师的这节课,在教研员曹老师和二年级组老师的关心指导下,几次修改教案,试教,最后这节课在3月份的区一、二年级品社教研活动中进行了展示,课后我校的糜佳老师还对这节课进行了专题评课。
4月,我校二年级的高菊老师和三年级的糜佳老师参加了区品德与社会的青教评比。5月,为了迎接区品社监控,三年级的各位班主任群策群力,认真出好世博复习卷,指导学生完成问答题,圆满地完成了监控任务。6月,我校的糜佳老师成为区品德与社会学科基地成员。
4、本学期,我们的品社课继续充分挖掘其他资源,例如,和我校的民族精神教育、每月主题活动联系起来,使教师认识到:如今的品社课教学,可以不局限于本学科,而是与其他学科整合。课堂不局限于教室,而是走出教室,甚至走出课本。我们一至五年级,结合学校的课题制定了实践活动方案,让学生在一个更广阔、更开放的环境里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品社学习的主人。
5、做好期末学习评价
每一门课程都应该有学习评价,品社课也不例外。这门课程的评价主要分两方面,一方面是课堂教学评价,另一方面是课外实践活动。本学期的课堂教学评价是在学期结束时进行一次练习,由教师批改,然后把这个成绩作为学生最后的评价。课外实践活动则和书本联系起来,书本上要求完成的《拓展与合作》就作为学生的评价。除此之外,教师还可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自己上课的内容,对学生布置各种课前和课后作业,并对作业进行评价。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一如既往,再接再厉,趁着“二期课改”的春风,和着时代的节拍,在学校领导多方面的关心支持下,不懈地努力,去构建一道品社学科教学的亮丽风景线。